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,每一项与前一项的比都为一个常数 q(quotient),则将这个数列称作 等比数列,q 称作该数列的 公比.
根据定义可以得知:
- 一个等比数列中,每一项都不为 0(否则做比操作不合法).
- q=0(因为任意一项均不为 0).
设等比数列 {an} 公比为 q,下列说法正确的是( ).
- A. {anan+1} 是公比为 q 的等比数列.
- B. {an+an+1} 是公比为 q 的等比数列.
- C. {an−an+1} 是公比为 q 的等比数列.
- D. {an1} 是公比为 q1 的等比数列.
此类题目应先看结果数列是否可能有 0,有 0 的一定不是等比数列.
对 B 可以构造 1,−1,1,−1,…,C 可以构造 1,1,1,…,此时对应数列会出现 0,因此不选.
等比数列任一项不为 0,因此 anan+1=0.然而 anan+1an+1an+2=q2,不一定等于 q,因此 A 错误.
而 an+11÷an1=an+1an=q1,D 正确.
对于等比数列 {an},设其「比分」为 {Rn},有
Rn={a1,q,n=1n≥2
对 {Rn} 做前缀积可得
an=a1qn−1
该式为 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.确定 a1 和 q 后,等比数列确定,而只确定其中之一则无法确定等比数列.
对于长度为 3 的等比数列 a,b,c,称 {bn} 是 {an} 和 {cn} 的 等比中项.这等价于
ab=bc
又等价于
{b2=acabc=0
单向推出而不等价于 b2=ac.
也就是说,{bn} 是 {an} 和 {cn} 的等比中项可以推出 b2=ac,但反过来,知道 b2=ac 还不足以推出 {bn} 是 {an} 和 {cn} 的等比中项,必须再加条件 abc=0.这是与等差中项不同的地方.
还有一个明显不同的地方是:对于任意 {an} 和 {cn},其一定恰存在一个等差中项 {bn};但对于等比数列:
- 如果 ac>0,{an} 与 {cn} 存在两个等比中项 b=±ac.
- 如果 ac<0,{an} 与 {cn} 不存在等比中项.
如 1 和 9 的等比中项为 ±3,3 和 −3 都可以作为 1 和 9 的等比中项;而 1 和 −9 不存在等比中项.
等比数列的英文是 Geometric Progression,简称 GP.Geometric 意为「几何的」,正与这里 b=±ac 的「几何平均值」(采正值)对应.
如果题目给定条件「a1,a2,…,ak 为等比数列」,我们可以将它 等价 地转化为:
a22a32ak−12a1a2⋯ak=a1a3=a2a4⋯=ak−2ak=0
共 k−2 个等式和 1 个不等式(也可以理解为 k 个不等于 0 的不等式).
已知 {an},{bn},{cn} 成等比数列,证明 a2,a2+b2,(a+c)2 成等比数列.
条件等价于 b2=ac 且 abc=0.
结论等价于 (a2+b2)2=a2(a+c)2 且 a2(a2+b2)(a+c)2=0.
先证明后边这个不等式(不要忘证了).因为 a=0,b=0,c=0,所以 a2=0,a2+b2=0.
由于 {bn} 存在,因此 ac>0,a+c=0,(a+c)2=0.不等式证毕.
再证明前面这个等式.(a2+b2)2=(a2+ac)2=a2(a+c)2.等式证毕.
等差数列中笔者省略了对增减性的讨论——其增减性显然只与 d 的正负有关.但在等比数列中会有一些细节,下探讨.
对于公比为 q 的等比数列 {an}:
- 当 q<0 时,{an} 为 摆动数列(正负摆动,因此增减摆动).如果想要探讨 {∣an∣} 的增减性,将 q 与 a1 取绝对值再分析即可.
- 当 q=1 时,{an} 为 常数列.
- 当 a1>0 且 0<q<1 时,{an} 为 恒正递减数列.
- 当 a1>0 且 q>1 时,{an} 为 恒正递增数列.
- 当 a1<0 且 0<q<1 时,{an} 为 恒负递增数列(绝对值 递减).
- 当 a1<0 且 q>1 时,{an} 为 恒负递减数列(绝对值 递增).
可以总结为:
- q<0 时,{an} 的 正负摆动,增减性摆动,通常不讨论.
- q>0 时,{an} 恒正 / 恒负.
- q>0 时,如果 q 足够 贴近 0(0<q<1),则数列 {an} 也会 贴近 0(表现为 绝对值递减);如果 q 距离 0 比较远(q>1),则数列 {an} 会 远离 0(表现为 绝对值递增).
已知公比为 q 的等比数列 {an},则「a1(q−1)>0」是「{an} 为递增数列」的什么条件?
显然 a1<0 且 q<0 满足「a1(q−1)>0」,但 {an} 摆动,而不满足「{an} 递增」.
而当「{an} 递增」时,a1>0 则 q>1,a1<0 则 0<q<1,均满足前者.
因此「a1(q−1)>0」比「{an} 为递增数列」严格弱,前者为后者的 必要不充分条件.
下设 {an} 为等比数列.
这是一个排除解的小技巧,基于等比数列较为基本的性质,因此列在这里.
- q>0 时,数列 恒负 或 恒正.
- q<0 时,数列 正负邻项交替.
- 无论如何,数列中 下标奇偶性相同 的项,正负性相同.
利用这个性质,我们可以及时排除正负性错误的解.比如已知 a3=5,则 a5 不可能是负数.如果解出 a5=2 或 a5=−1,就可以直接排除后者了.
aman=qn−m
该式可以用来 已知任意两项求公比.其变形
an=amqn−m
可以用来 已知等比数列的任意一项与公比,求任一另外项.
定义等比数列的若干项相乘、相除(可以带次数,不能带系数)形成的式子为「等比乘除式」.
定义「等比乘除式」两个属性:
- 次数和:即所有 {an} 的 次数 之和.
- 下标和:即所有 {an} 的 下标与次数的积 之和.
如 a10a92 的次数和为 2−1=1,下标和为 9×2+10×(−1)=8.
结论:对于两个「等比乘除式」,如果它们的次数和与下标和均分别相同,则结果一定相同.这就是等比数列的 下标守恒定律.
证明:
=ax1p1ax2p2⋯axkpk=(a1qx1−1)p1(a1qx2−1)p2⋯(a1qxk−1)pk=a1p1+p2+⋯+pkqp1x1+p2x2+⋯+pkxk−(p1+p2+⋯+pk)
次数和 p1+p2+⋯+pk 与下标和 p1x1+p2x2+⋯+pkxk 确定时,结果确定.
其实「等比乘除式」也可以带系数,此时两个「等比乘除式」的系数还要相同.不过这个只跟等号两边相同系数约分有关,跟等比数列本身没有关系.
对于等比数列 {an},我们生成一个 正整数 k,一个 整数 t,一个长度为 k 的 正整数序列 x,一个长度为 k 的 实数序列 {cn},如果我们有
∀i,xi+t>0
则由于 ax+t=qtax,有
c1ax1+t+c2ax2+t+⋯+ckaxk+t=qt(c1ax1+c2ax2+⋯+ckaxk)
如果再保证
c1ax1+c2ax2+⋯+ckaxk=0
则
c1ax1+c2ax2+⋯+ckaxkc1ax1+t+c2ax2+t+⋯+ckaxk+t=qt
这个性质可以用来化简一些式子,如已知 a5−a3a9−a7=1,其等价于 q4=1 且 a5−a3=0,后面这个不等式又能进一步推出 q=1,因此 q=−1.
更进一步,对于任意 k,我们写出数列
a1+a2+⋯+ak,ak+1+ak+2+⋯+a2k,a2k+1+a2k+2+⋯+a3k,…
根据上面的性质,每一项都是前一项的 qk 倍,而只要这个数列中某一项不为 0,则整个数列就构成等比数列(如果某一项为 0,整个数列退化为恒零常数列).
根据区间和为两个前缀和的差,我们还可以写成
Sk,S2k−Sk,S3k−S2k,…
为公比为 qk 的等比数列(如果存在一项不为 0).
有一个结论:只要 q=−1,等比数列的任意区间和就不会为 0,上面的数列就一定能构成合法等比数列.在下一节给出证明.
对于等比数列 {an},有
SnqSn==a1+a1qa1q++a1q2a1q2++⋯⋯++a1qn−1a1qn−1+a1qn
下减上得
(q−1)Sn=a1qn−a1
当 q=1 时,上式可整理得
Sn=q−1a1(qn−1)
当 q=1 时,显然 Sn=na1.
因此
Sn=⎩⎨⎧na1,q−1a1(qn−1),q=1q=1
这就是等比数列的前缀和公式,注意要分两种情况,且两种情况不能合并.因此,使用前缀和公式前一般必须讨论 q=1.
任意正整数 n 和正整数 m,如果 q=1 且 Sm=0,则
SmSn=qm−1qn−1
a1 在这个过程中被消元了.
特别地,当 n=2m 时,
SmSn=qm−1q2m−1=qm−1(qm+1)(qm−1)=qm+1
也可以理解为(运用等比数列性质三):
SmSn=1+SmS2m−Sm=1+qm
q=−1 时等比数列任意区间和不为
0 的证明
任取等比数列 {an},求证 q=−1⟹ 对于任意 l<r 有 ∑i=lrai=0.
首先,等比数列任取一段后缀仍然是等比数列,即我们可以将 l 到 r 的区间和,转化为另一个等比数列的前缀和.
问题变成 q=−1⟹Sn=0.
考虑 q=1 时,Sn=na1=0.
而 q=1 时,Sn=0⟺qn=1,下面的引理证明了只有 q=−1 时后面这个方程可能成立,于是命题自然得证.
q 为非零参数,n 为未知元的方程 qn=1,n∈N∗:
- 当 q=1 时,任意 n 均为解.
- 当 q=−1 时,有且仅有正偶数 n 为解.
- 否则,方程无解.
前两条证明是容易的.第三条的证明:考虑 ∣qn∣=∣∣q∣n∣,于是:
- 0<∣q∣<1 时,∣qn∣=∣∣q∣n∣<∣∣q∣0∣=1,因此 qn=1.
- ∣q∣>1 时,∣qn∣=∣∣q∣n∣>∣∣q∣0∣=1,因此 qn=1.
等比数列 {an} 的前缀积 {Tn}:
Tn=a1⋅a1q⋅a1q2⋯=a1nq1+2+⋯+(n−1)=a1nqn(n−1)/2
一个比较有价值的讨论是 a1>1,0<q<1 时 {Tn} 的最大项(其它情况要么平凡,要么可以对称得到):
- 设最后一个满足 ak>1 的项 ak,则 Tk 一定是 {Tn} 的最大项.
- 如果 ak+1=1,则 Tk+1 也是 {Tn} 的最大项;否则不是.
基本量法:通过将未知量转为 a1 和 q 的式子,将条件转为若干 a1 和 q 构成的二元方程组,然后解方程组.
与等差数列不同的是,等比数列构成的方程次数一般较高,需要注意良好的降次策略以及多解问题.
有时转化为 ai 和 q 可能更好做:
- 已知 a6,求 a5+a6+a7:可以将所求转化为 qa6+a6+a6q.
- 已知 a100+a101+2a102>0:其可以转化为 a100(1+q+2q2)>0,括号内恒 >0,因此 a100>0.
等比数列 {an},已知 a5−a1=15,a4−a2=6,求 a3 的值.
{a1q4−a1=a1(q4−1)=15a1q3−a1q=a1(q3−q)=6对式子提出一个 a1 的处理在等比数列中特别常用,应当注意.
上比下可得(等比数列 a1=0):
q3−qq4−1=25而
q3−qq4−1=q(q2−1)(q2+1)(q2−1)不难发现 q2−1=0 不满足题意,因此约分
qq2+1=25这种对两个式子相比消去 a1,然后再约分的连招操作也非常常见,请读者熟练.
交叉相乘可得 2q2−5q+2=0,解得 q=2 或 q=21.
因此 a3=a1q2=±4.
已知等比数列 {an} 的前 n 项和为 Sn,S8=2,S24=14,求 S1000 的值.
先验一下 q=1 的情况(前缀和公式需要讨论).q=1 时,S24=3S8,与条件矛盾,舍去.
q=1 时,由于 S8=0,因此
S8S24=q8−1q24−1令 t=q8(t>0),可得
t−1t3−1=t−1(t−1)(t2+t+1)=7即
t2+t+1=7联系 t>0 可得 t=2,即 q8=2.
最后可以注意到
S8S1000=q8−1q1000−1=t−1t125−1=2125−1因此 S1000=2126−2.
递减等比数列 {an},a2a8=6,a4+a6=5,求 a7−a3a9−a5 的值.
a2a8=6 等价于 a4a6=6(下标守恒定律).
联立 a4+a6=5,结合 {an} 递减,有 a4>a6,可得 a4=3,a6=2.
a7−a3a9−a5=q2=a4a6=32
已知 {an} 是等比数列,但不是等差数列,若 a1=1,a2,a6,a8 成等差数列,求 a3.
首先,等比数列不是等差数列等价于 q=1.这点可以在卷子上直接写,至于怎么证明也比较显然,略去.
条件给出三项成等差数列,运用有限长度等差数列的处理思路,等价为等差中项:
a2+a8=2a6可得 q6−2q4+1=0.
这个式子可以运用分组分解法分解为
(q2−1)(q4−q2−1)=0注意到 a3=a1q2=q2,计算 q2 的值即可,换元
(t−1)(t2−t−1)=0解得 t=1 或 t=±21+5.由于 t=q2>0,负解舍去.
t=1 可以取 q=−1,t=21+5 也可以令 q=±t,因此两个解都能取到.所以 a3=1 或 a3=21+5.
已知等比数列 {an},函数 f(x)=x2−5x+3 的两个零点是 a1,a5,求 a3 的值.
a32=a1a5,a1a5 可用韦达定理求解为 3,解得 a3=±3.
a3 两个解都能取到吗?答案是否定的.a3 与 a1 和 a5 的正负性一致,而 a1 和 a5 是一个具体函数的零点,因此一定有一个解取不到.
只需计算 a1,a5 的正负.韦达定理可知 a1+a5=5>0,因此 a1>0,a5>0,a3>0,a3=3.
已知 {Sn} 为等比数列 {an} 的前缀和,若 S2=4,S4=6,求 S6 的值.
等比数列性质三给出
S2,S4−S2,S6−S4为等比数列(S2=0).S4−S2=2,因此 S6−S4=1,S6=7.
等比数列的证明有两种有细微差别的策略:
- 证明 anan+1=q,n∈N∗,其中 q 是一个与 n 无关的常数.
- 证明 an+1=qan,n∈N∗,其中 q 是一个与 n 无关的常数;且需再验证 q=0,且 {an} 中 存在一个非零项.
方法一是等比数列的定义,证明每一项与前一项的比为一定值.这种方法并不需要多余验证.
来看一道例题:
数列 {an} 满足 a1=1,an+1=2an+1,n∈N∗,求证:{an+1} 是等比数列.
试图证明 an+1an+1+1 是定值.
an+1=2an+1 可以简单变形得 an+1+1=2(an+1).
看起来胜利在望,只要证明 an+1=0,两边同时除以这个式子就解决了.但这里对 an+1=0 的证明需要采取数学归纳法,我们有更好的方案……
an+1=2an+1 可以简单变形得 an+1+1=2(an+1).
由于首项 a1+1=2=0,公比 2=0,因此数列为等比数列.
可以看到:
- 方法一表面上不需要验证,但其中的作比操作往往需证待证数列任意一项不等于 0,较麻烦.
- 而方法二只需验证 q 不为 0,并且随便能找出一个非零项即可(一般验证首项).这通常比证明任意一项非 0 简单.
这是因为对于满足
an+1=qan
的数列,当 q 为 非零 常数时,唯一不满足等比数列条件的是全零列,因此只要验证任意一项不为 0 就可否决这种情况.
只要数列 {an} 满足:
- 存在一个 非首项 的项不为 0(单独首项不为零不行,会出现 1,0,0,…).
- an−1⋅an+1=an2 对任意 n∈N∗,n≥2 均成立.
也可以直接判定 {an} 为等比数列,可在大题中直接使用.
an=a1⋅qn−1=qa1⋅qn
没什么用所以不多说了.
当 q=1 时,
Sn=q−1a1(qn−1)=q−1a1⋅qn−q−1a1
因此,
- q=1 的等比数列前缀和一定可以写成 Sn=Aqn−A,A=0,q=0,q=1 的形式.
- 对于任意 Sn=Aqn−A,若保证 A=0,q=0,q=1,则恰好对应一个等比数列的前缀和通项公式.因为 a1=A(q−1) 唯一确定.
当题目只出现 {Sn} 不出现 {an},直接设函数是比较合适的.
公差为 d 的等差数列 {an} 与公比为 q 的等比数列 {bn} 满足 {an+bn} 的前 n 项和 Sn=n2−n+2n−1,求 d+q 的值.
等差数列形如 没有常数项的一次 / 二次函数,因此 n2−2n 是 {an} 的前缀和.二次项系数是 d 的一半,即 d=2.
等比数列形如 Aqn−A,因此 2n−1 是 {bn} 的前缀和.q 是指数项的底数 2.
因此 d+q=4.
另外,注意到 Sn=Aqn−A=A(qn−1),之前
SmSn=A(qm−1)A(qn−1)=qm−1qn−1
也得到了更为精炼的解释.
最后的最后,注意这个函数形式只适用于 q=1 的情形,q=1 需要特判.
满足 a1=q 的等比数列有以下性质:
- 通项公式 an=qn.
- 将 {an} 的通项公式视作函数,则 a(0)=1.
- 对任意 存在非零项 的数列 {an},它是 a1=q 的等比数列,等价于 对任意 m,n∈N∗,am+n=aman.
对任意数列 {an}:
{an} 是一个满足 a1=q 的等比数列,推出 am+n=aman:
am+n=qm+n=qm⋅qn=amanam+n=aman 推出 {an} 是一个满足 a1=q 的等比数列:
对任意 n∈N∗,令 m=1,有 an+1=a1an.
若 a1=0,根据上式,{an} 退化为全零列(需用数学归纳法证明,这里省略),与 {an} 存在非零项矛盾.
因此 a1=0,有 anan+1=a1,可得 {an} 为首项 a1 与公比 q 相等的等比数列.
数列 {an} 中,a1=2,am+n=aman,解关于 k 的方程:ak+1+ak+2+⋯+ak+10=215−25.
am+n=aman 等价于 {an} 为 a1=q 的等比数列,且 a1=2,可知 an=2n.
ak+1+ak+2+…+ak+10=ak+1⋅q−1q10−1=2k+1(210−1)=2k+11−2k+1显然 k=4 为方程的一个解.
而 2k+11−2k+1=2k(211−2) 单调递增,因此 k=4 为方程的唯一解.
对于 正项 等比数列 {an}(正项自动提出 q>0 的要求),令 bn=lgan,则:
- bn=lg(a1⋅qn−1)=lga1+(n−1)lgq,即 {bn} 是一个 首项 为 lga1,公差 为 lgq 的 等差数列.
- 【an 与 1 的大小关系】和【bn 与 0 的大小关系】保持同步.
- 令 {an} 的 前缀积 为 {Tn},{bn} 的 前缀和 为 {Sn},有 Sn=lgTn.
- 【Tn 与 1 的大小关系】和【Sn 与 0 的大小关系】保持同步.
已知正项等比数列 {an} 满足 a1>1,a6+a7>a5a8+1>2,记 {Tn} 为 {an} 的前缀积,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(多选):
- A. 0<q<1
- B. a6>1
- C. T12>1
- D. T13>1
a6+a7>a5a8+1>2⟺a6+a7>a6a7+1>2a6+a7>a6a7+1⟺a6a7−a6−a7+1<0⟺(a6−1)(a7−1)<0a6a7+1>2⟺a6a7>1令 bn=lgan,则题目可以转化为
已知等差数列 {bn} 满足 b1>0,b6b7<0,b6+b7>0,记 {Sn} 为 {bn} 的前缀和,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(多选):
- A. d<0
- B. b6>0
- C. S12>0
- D. S13>0
转化后题目就不难做了,是在函数视角看等差数列讲过的内容.
- A. {bn} 下降,d<0,正确.
- B. b6>0,b7<0,正确.
- C、D. {bn} 的零点位于 (6.5,7),因此 {Sn} 的对称轴横坐标位于 (6,6.5),可知 {Sn} 的零点位于 (12,13).且 {Sn} 开口向下,因此 S12>0,S13<0,C 正确,D 错误.
答案为 ABC.
如果题目中出现等比数列的前缀和,一般不考虑等比转等差,因为等比数列的前缀和在等差数列中找不到明显对应.
对于不保证正项的等比数列,我们有 {lg∣an∣} 为公差 lg∣q∣ 的等差数列.但这个形式不好,一般不讨论.
最后,等差其实也可以转等比,如果 {an} 为公差为 d 的等差数列,则 {tan}(t=0)是公比为 td 的等比数列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