万有引力和宇宙航行
物理学史
- 第谷 收集了大量精确的观测数据;
- 开普勒 利用第谷和自己的数据,通过经验总结出了 开普勒三大定律;
- 牛顿 提出了 万有引力定律,并利用 月地检验 验证了其普适性,在数学上证明了开普勒三大定律;
- 卡文迪什 通过 卡文迪什扭秤实验 测出了万有引力常数的值,该实验使用了 微小量放大法。
开普勒三大定律
下文中的“行星”指的不一定是天文学意义上的行星,而是做环绕运动的天体;“太阳”也不一定是太阳系中的那个太阳,而是提供万有引力,让行星能环绕它转动的中心天体。
如果某个恒星围绕黑洞转动,那么恒星就是“行星”,黑洞就是“太阳”。
第一定律(轨道定律)
行星绕太阳的运动轨道是椭圆,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。
第二定律(面积定律)
行星和太阳的连线在相等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。
推论:行星的速度大小 与 太阳到椭圆轨道在行星位置处的切线的距离 成反比。
利用微元思想不难得出此结论。
如图,即 与 成反比。
特别地,行星在远日点(图中 aphelion)或近日点(图中 perihelion)时, 就等于太阳到行星的距离。
第三定律(周期定律)
行星公转周期的立方 与 椭圆轨道半长轴的平方 成正比。
换句话说,对于围绕同一个太阳公转的所有行星,其周期的立方与轨道半长轴的平方之比为定值。
写成表达式就是 ,其中 为只与太阳有关的常数。
由于圆可以看做离心率为 的椭圆,所以这个周期等于围绕同一太阳做半径为 的匀速圆周运动的天体的周期,求法将在后文提到。
万有引力定律
牛顿指出,任意的两个物体之间均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,其大小与两物体质量之积成正比,与两物体距离的平方成反比,即:
其中 被称为万有引力常数,大小约为 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