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内容

直线的方程

限于篇幅原因,笔者将不再详细介绍 用方程表示曲线 的定义,只做一句话的概括:

在平面上,曲线 Γ\Gamma 可视作点集 SS.一个只含有 xxyy 两个未知元的方程 F(x,y)=0F(x, y) = 0 的解集为 TT.注意到 SSTT 均能刻画为 二元有序数对 的集合(SS 中元素刻画为点的坐标形态,TT 中元素将解 {x=x0y=y0\bcs x = x_0 \\ y = y_0 \ecs 刻画为 (x0,y0)(x_0, y_0)),当 S=TS = T 时,我们称 F(x,y)=0F(x, y) = 0 为曲线 Γ\Gamma 的方程.

直线方程的形式

竖直线和水平线

为了更简洁地描述,本文定义 竖直线水平线 两个概念.

竖直线 指平行于 yy 轴的直线.如果已知竖直线 ll 经过点 P0(x0,y0)P_0(x_0, y_0),我们可以断言 ll 的方程是 x=x0x = x_0

水平线 指平行于 xx 轴的直线.如果水平线 ll 经过点 P0(x0,y0)P_0(x_0, y_0),可以断言 ll 的方程是 y=y0y = y_0


点斜式

一个点和一个方向确定一条直线.如果已知直线 ll 经过点 P0(x0,y0)P_0(x_0, y_0),且其斜率为 kkll 就确定下来了.事实上,ll 的方程可以表示为

yy0=k(xx0)y - y_0 = k(x - x_0)

这个方程由直线上一点以及该直线斜率确定,我们称它为直线的 点斜式方程,简称 点斜式

斜率不存在 的直线 无法用斜截式表示.这一点在列斜率为参数的直线方程时需注意.

举例

设直线 ll 是一条经过定点 (3,5)(3, 5) 的直线,直接设成 y5=k(x3)y - 5 = k(x - 3) 的带参(kk)方程是有缺陷的,因为当 ll 的倾斜角 α=π2\alpha = \dfrac \pi 2 时,斜率 kk 不存在,点斜式不能表示 ll,也不会有任何一个 kk 满足导出的方程对应 ll

解决办法就是分类讨论.
ll 的斜率存在时,可以将它设为 y5=k(x3)y - 5 = k(x - 3) 的带参方程;而如果 ll 的斜率不存在时,它就是一条经过 (3,5)(3, 5) 的竖直线,即 x=3x = 3


直线的截距

对于直线 ll

  • xx 轴的交点的 横坐标 称作 ll横截距
  • yy 轴的交点的 纵坐标 称作 ll纵截距
  • 如果 ll 和某个坐标轴 平行重合,则该坐标轴对应的截距不存在

注意:截距的本质是横坐标或者纵坐标,是 可正可负可零 的,取值范围为 全体实数

斜截式

直线的斜截式是点斜式中,定点位于 yy 轴上 的特殊情形.
若斜率为 kk 的直线 ll 过点 P0(0,b)P_0(0, b),其有点斜式方程

yb=k(x0)y - b = k(x - 0)

可以整理为

y=kx+by = kx + b

很明显,bb 就是直线的纵截距.因此 y=kx+by = kx + b 这个形式称作直线的 斜截式方程(斜率-截距式),简称 斜截式

与点斜式相同,斜率不存在 的直线 无法用斜截式表示

两点式

如果已知直线 ll 经过不重合的两点 P1(x1,y1)P_1(x_1, y_1)P2(x2,y2)P_2(x_2, y_2),且 x1x2x_1 \ne x_2y1y2y_1 \ne y_2.则 ll 的方程为

yy1y2y1=xx1x2x1\dfrac{y - y_1}{y_2 - y_1} = \dfrac{x - x_1}{x_2 - x_1}

这个方程由直线 ll 经过的两点确定.称作 两点式方程,简称 两点式

这个方程形式复杂,并且限制较多:它要求 ll 既不能是横线,也不能是竖线,因此解题时基本无用,可以忽略

给定直线上两点求直线方程的情形中,可以直接根据两点算出斜率,然后选择任意一点和斜率列出点斜式方程,这样比两点式要简单.

截距式

截距式两点式P1P_1P2P_2 分别在 xx 轴,yy 轴上的情形.

P1(a,0)P_1(a, 0)P2(0,b)P_2(0, b),要求 a0a \ne 0b0b \ne 0(这个要求和两点式的 x1x2x_1 \ne x_2y1y2y_1 \ne y_2 相吻合).

根据两点式有

y0b0=xa0a\dfrac{y - 0}{b - 0} = \dfrac{x - a}{0 - a}

整理可得

xa+yb=1\dfrac x a + \dfrac y b = 1

该方程由直线 ll 的纵截距和横截距确定,因此称为 截距式方程,简称 截距式

虽然两点式没用,但其特殊情形截距式形式简洁,在适当的场合下使用,可以极大地简化计算过程.因此,截距式建议读者掌握

截距式 能且只能 表示同时满足以下两个要求的直线:

  • 必须同时有纵截距和横截距,即 不能为水平线或竖直线
  • 纵截距和横截距必须均不为 00,即 直线不能经过原点

用含参截距式表示直线时,上面两种截距式不能表示的直线可能需要提前分类讨论.

一般式

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直线和二元一次方程有非常良好的对应关系.下引出两个命题并证明.

命题一

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任意一条直线都能用一个二元一次方程表示.

命题一证明

考虑任意直线 ll

  • 如果 ll 的斜率存在且为 kk,可以在 ll 上任取一点 P0(x0,y0)P_0(x_0, y_0),列出点斜式 yy0=k(xx0)y - y_0 = k(x - x_0).显然这是一个二元一次方程.
  • 如果 ll 的斜率不存在,则 ll 为竖直线,此时 ll 可以用方程 x=x0x = x_0 表示.这可以看作一个关于 xxyy 的二元一次方程,只是 yy 的系数为 00
命题二

任意一个二元一次方程表示的都是一条直线.

命题二证明

证明:考虑任意二元一次方程 Ax+By+C=0Ax +By +C = 0(钦定 AABB 不同时为 00,我们认为不含未知数的等式不是方程).

  • B0B \ne 0 时,原方程可变形为 y=ABxCBy = - \dfrac A B x - \dfrac C B.这是斜截式,表示的是直线.
  • B=0B = 0 时,一定有 A0A \ne 0.此时有 x=CAx = - \dfrac C A,表示一条竖直线,显然也是直线.

根据上面两个命题,我们可以发现:任意一条直线都可以用一个二元一次方程来表示;任意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表示一条直线.


我们称 Ax+By+C=0Ax + By + C = 0AABB 不同时为 00)叫做直线的 一般式方程,简称 一般式

一般式是五种方程中唯一能表示所有直线的一种形式.

横截式

提示

横截式不是课本内容,但在以后的圆锥曲线大题中会有用处,且 可以在大题中直接使用

设直线 ll 过定点 P0(a,0)P_0(a, 0)ll 可以表示为

x=my+ax = my + a

很明显,无论 mm 取值如何,(a,0)(a, 0) 始终是这个方程的一个解,即直线过 (a,0)(a, 0)

  • m=0m = 0 时,上述方程表示 x=ax = a,为 竖直线
  • m0m \ne 0 时,有 y=1mx+amy = \df 1 m x + \df a m,可知斜率为 1m\df 1 m.因此,对于斜率为 k0\* k \ne 0 的任意直线,m=1km = \df 1 k 时即能表示目标直线.

斜率 k=0k = 0 的直线 无法用横截式表示,需要在水平线处分类讨论.

直线的法向量

和平面的法向量含义类似,我们定义 直线的法向量和直线的任一方向向量垂直的非零向量

同一平面内,直线的法向量不唯一,是 一组无数个互相平行的向量(注意立体几何不一定).

很明显,法向量也能作为量化直线方向的工具之一,因为一组相互平行的法向量和一组相互平行的方向向量对应,从而和直线的方向一一对应.

命题

直线 Ax+By+C=0Ax +By + C = 0 的一个法向量为 (A,B)(A, B)

证明

考虑在直线上任取不同的两点 P1(x1,y1)P_1(x_1, y_1)P2(x2,y2)P_2(x_2, y_2),有 Ax1+By1+C=0Ax_1 +By_1 +C = 0Ax2+By2+C=0Ax_2 +By_2 + C = 0

将两式相减可得 A(x1x2)+B(y1y2)=0A(x_1 - x_2) + B(y_1 - y_2) = 0.这证明 (x1x2,y1y2)(A,B)(x_1 - x_2, y_1 - y_2) \perp (A, B).而前者为直线的一个方向向量,所以后者为直线的一个法向量.

综上我们可以根据一个方程的一般式直接写出它的法向量.如 2x3y+6=02x - 3y + 6 = 0 的法向量是 (2,3)(2, -3)

在向量中,我们学习过迅速写出一个向量的一个垂直向量的技巧:坐标的两维互换,再将其中一维的坐标取反.据此,我们可以根据一条直线的法向量迅速写出它的方向向量,如上述直线的方向向量是 (3,2)(3, 2),再根据三种量化方向工具的转化关系,得知 k=tanα=23k = \tan \alpha = \dfrac 2 3

根据法向量和方向向量的关系,我们能得出法向量和两直线位置关系的关系:法向量平行且两直线不重合时,两直线平行;法向量不平行时,两直线不平行;法向量垂直时,两直线垂直

「法向量」这个名词 不推荐在大题中使用

直线的点法式

点法式的内容:过定点 P(x0,y0)P(x_0, y_0),法向量为 (A,B)(A, B) 的直线,方程可以表示为

Ax+By=Ax0+By0Ax + By = Ax_0 + By_0

原因很简单,这个方程法向量为 (A,B)(A, B) 并且 (x0,y0)(x_0, y_0) 满足这个方程,所以这个方程表达的就是我们想要的直线.

点法式的大题书写策略

因为直线过 P(x0,y0)P(x_0, y_0),且方向向量垂直于 (A,B)(A, B)

设直线上任意一点 Q(x,y)Q(x, y),有 PQ(A,B)\overrightarrow{PQ} \perp (A, B),即

A(xx0)+B(yy0)=0A(x - x_0) + B(y - y_0) = 0

得到直线方程(不难看出其与点法式等价).

直线的参数方程

设过 (x0,y0)(x_0, y_0) 的直线 ll 倾斜角为 θ\theta,含参数 tt 的方程组

{x=x0+tcosθy=y0+tsinθ\bcs x = x_0 + t\cos \theta \\ y = y_0 + t \sin \theta \ecs

满足两个条件:

  • ll 上任意一点 P(x,y)P(x, y),代入方程中的 xxyy 后,均能解出一个 tt
  • 任意 tRt \in \R 代入方程,解得的 xxyy 对应的 (x,y)(x, y) 均为 ll 上的点.

因此这个方程组同样建立了 直线上的点方程的解 的一一映射,只不过需要一个参数的帮助.我们称这种方程为 参数方程,该方程为 直线的参数方程

参数方程在大题中可以直接使用,如果不放心也可咨询老师.

这个方程还有个非常良好的性质:(x,y)(x, y)(x0,y0)(x_0, y_0) 的距离 恰为 t\* |t|.因此当题目涉及 定直线上一动点该直线上一定点 之间的距离时,使用直线参数方程可能有极大的简化运算的效果.

平行直线系、垂直直线系

一个二元方程 F(x,y)=0F(x, y) = 0 可以表示平面上的曲线,而 F(x,y)=0F(x, y) = 0 中含有参数时,参数不同,方程导出的曲线就不同,这一簇曲线就叫做 曲线系.特别地,当方程为二元一次方程时,导出的一簇曲线为 直线系

对于已知直线 ll,设其方程为 Ax+By+C=0Ax+ By +C = 0,对于含参数 cc 的二元一次方程 Ax+By+c=0Ax +By + c = 0,我们限制 cc 的取值范围为 cCc \ne C.那么这个含参方程可以表示 所有ll 平行的一组直线.我们称这个含参二元一次方程为 平行直线系

3x+y4=03x + y - 4 = 0 的所有平行直线可以设为 3x+y+c=03x + y + c = 0,参数取值范围 c4c \ne -4

同理我们还有 Ax+By+C=0Ax + By + C = 0垂直直线系 BxAy+c=0Bx - Ay + c = 0,其中 cc 为参数,在实数范围内任意取值

平行直线系和垂直直线系 在大题中可以直接使用

交点直线系

对于两条 相交直线 l1l_1A1x+B1y+C1=0A_1x + B_1y + C_1 = 0 和直线 l2l_2A2x+B2y+C2=0A_2x + B_2y + C_2 = 0,含有参数 λ\lambda 的方程

A1x+B1y+C1+λ(A2x+B2y+C2)=0A_1x + B_1 y+ C_1 + \lambda(A_2x + B_2y + C_2) = 0

可以表示经过 l1l_1l2l_2 的交点,且 不重合于 l2\boldsymbol{l_2}所有 直线.

可以发现,

λ(A1x+B1y+C1)+(A2x+B2y+C2)=0\lambda(A_1 x + B_1 y + C_1) + (A_2 x +B_2 y + C_2) = 0

也是交点直线系,这里不能表出的直线是 l1l_1.更普遍的说法是:交点直线系不能表示 λ\lambda 括号里对应的那个直线

可以感性理解为,λ=0\lambda = 0 时可以消除括号内直线的影响,但无论 λ\lambda 等于多少都无法消除括号外的那个直线的影响.

交点直线系 似乎在大题中可以直接使用,是否允许建议咨询当地老师

证明

先证明含参方程表示的直线都满足条件,再证明满足条件的一定能被含参方程表出.

L(λ)L(\lambda) 为直线 A1x+B1y+C1+λ(A2x+B2y+C2)=0A_1x + B_1y + C_1 + \lambda(A_2 x + B_2 y + C_2) = 0

子命题一证明

l1l_1l2l_2 的交点 (x0,y0)(x_0, y_0) 满足方程组

{A1x0+B1y0+C1=0A2x0+B2y0+C2=0\bcs A_1x_0 +B_1y_0 + C_1 = 0 \\ A_2x_0 + B_2y_0 + C_2 = 0 \ecs

因此,无论 λ\lambda 取何值,(x0,y0)(x_0, y_0) 也一定满足

A1x0+B1y0+C1+λ(A2x0+B2y0+C2)=0A_1x_0 + B_1 y_0+ C_1 + \lambda(A_2x_0 + B_2y_0 + C_2) = 0

这证明了无论 λ\lambda 取何值,L(λ)L(\lambda) 必经 l1l_1l2l_2 的交点.

L(λ)L(\lambda) 的法向量是 (A1+λA2,B1+λB2)(A_1 + \lambda A_2, B_1 + \lambda B_2).假设 L(λ)L(\lambda)l2l_2 重合,则

(A2,B2)(A1+λA2,B1+λB2)    (A1,A2)(B1,B2)    l1l2l1=l2(A_2, B_2) \parallel (A_1 + \lambda A_2, B_1 + \lambda B_2) \implies (A_1, A_2) \parallel (B_1, B_2) \implies l_1 \parallel l_2 或 l_1 = l_2

l1l_1l2l_2 相交矛盾,因此 L(λ)L(\lambda) 不与 l2l_2 重合.

综上,L(λ)L(\lambda) 表示的一定是一条经 l1l_1l2l_2 的交点且不与 l2l_2 重合的直线,证毕.

子命题二证明

l3l_3 是一条经 l1l_1l2l_2 的交点且不与 l2l_2 重合的直线,要求找到一个 λ\lambda 使得 L(λ)=l3L(\lambda) = l_3

上面已经证明 L(λ)L(\lambda) 经过 l1l_1l2l_2 的交点,因此它一定与 l3l_3 有交点,如果 L(λ)L(\lambda) 的方向与 l3l_3 相同,就可让 L(λ)=l3L(\lambda) = l_3

想令它们方向相同,可考虑让它们的法向量平行,令 l3l_3 法向量为 (m,n)(m, n),则

(A1+λA2,B1+λB2)(m,n)(A_1 + \lambda A_2, B_1 + \lambda B_2) \parallel (m, n)

l3l_3l2l_2 相交,因此 l3l_3 法向量不平行于 l2l_2 的法向量,即 (m,n)(A2,B2)(m, n) \nparallel (A_2, B_2),等价于 nA2mB20nA_2 - mB_2 \ne 0

此时

(A1+λA2,B1+λB2)(m,n)    λ=mB1nA1nA2mB2(A_1 + \lambda A_2, B_1 + \lambda B_2) \parallel (m, n) \iff \lambda = \dfrac{mB_1 - nA_1}{nA_2 - mB_2}

λ\lambda 找到,得证.

另外,λ\lambda 还是 唯一的,这还证明了 过定点的任一直线恰好对应一个参数(而不会对应多个).该结论可能在计算参数取值数量时用到.

直线方程题型

首先我们要意识到一件事情:一条直线的直线方程可以随便做等价变形,而不改变它描述的直线.因此,上面五种直线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,如点斜式 y1=2(x1)y - 1 = 2(x - 1) 可以变形为一般式 2x+y+1=0-2x + y + 1 = 0

鉴别直线方程

例题 2.1

已知直线 ll 经过点 P(x0,y0)P(x_0, y_0),斜率 kk 是它的斜率,那么 yy0xx0=k\dfrac{y - y_0}{x - x_0} = kll 的方程吗?

例题 2.1 解答

不是.该方程表示的所有点都在 ll 上,但 ll 上存在一个点不满足这个方程:(x0,y0)(x_0, y_0)

事实上,该方程表示的是 ll 整条直线扣去 (x0,y0)(x_0, y_0) 后的一个分成两段的直线.

假直线方程通常具有的特点是存在一个分式,使得直线上的某个点 (x,y)(x, y) 代入假直线方程后,能让分式的分母取到 00.这样以来这个点就不能被方程表示.

根据已知量特征写方程

我们学习了共五种直线方程,在已知量的种类不同时,选择不同的直线方程列式通常有着不同的简便程度.

  • 如果可知直线 水平或竖直,直接令 y=y0y = y_0x=x0x = x_0
  • 在已知直线上 一点和斜率 时,列 点斜式 最简单.
  • 在已知直线的 两个截距 时,列 截距式 最简单.
  • 在已知直线上两点时,先 用两点算出斜率,再列 点斜式 最简单.不需使用两点式.
例题 2.2.1

用最简单的方式写出下面直线的方程:

  • l1l_1 过点 (4,2)(4, -2),且斜率为 22
  • l2l_2 过点 (4,2)(4, -2) 和点 (1,8)(-1, 8)
  • l3l_3 过点 (4,0)(4, 0)(0,8)(0, 8)
  • l4l_4 过点 (4,2)(4, -2)(4,8)(4, 8)
例题 2.2.1 解答

直线 l1l_1 使用点斜式.y(2)=2(x4)y - (-2) = 2(x - 4),整理得 y=2x10y = 2x - 10

直线 l2l_2 已知两点,先算斜率再点斜式.先算出斜率 8(2)14=2\dfrac{8 - (-2)}{-1 - 4} = -2,再任选一点列点斜式 y(2)=2(x4)y - (-2) = -2(x - 4),整理得 y=2x+6y = -2x +6

直线 l3l_3 已知的两点在坐标轴上,且均不与原点重合,使用截距式.x4+y8=1\dfrac x 4 + \dfrac y 8 = 1

直线 l4l_4 已知的两点横坐标相等,不存在斜率.直接写出方程 x=4x = 4

已知信息还可能更复杂,根据下面的例题学习:

例题 2.2.2

写出过点 (5,2)(5, 2),且在 yy 轴上的截距是 xx 轴上截距 22 倍的直线方程(化为一般式形式).

我们学的方程形式中,没有直接包含【过一点】和【截距之间的倍数关系】这两个信息的方程.遇到这种情况,我们应该 根据一个信息列出一个带参的直线方程,再利用另一个信息解出参数

这里存在两种做法:

点斜式

y2=k(x5)y - 2 = k(x - 5),用截距倍数关系解出参数 kk

设参数为斜率的点斜式方程时,需注意 斜率不存在 的情况.这里有 yy 轴上的截距,斜率一定存在,无需讨论.

截距式

根据 yy 轴截距是 xx 轴截距的 22 倍,将 xx 轴截距设为 aa,列带参数 aa 的截距式 xa+y2a=1\dfrac x a + \dfrac y{2a} = 1

设参数为截距的截距式方程时,注意提前讨论两种截距式不能表示的情况:

  • 某个截距不存在 (水平线或竖直线).这里显然无需讨论.
  • 过原点的直线.此时两个截距都为 00,确实是二倍关系,需要讨论.

上面给出了两种方案,我们应预估后续的计算量,选择更简单的一种方案.

  • 第一种方案中,需先将直线的横截距和纵截距分别用带 kk 的式子表示出来,然后再根据它们的倍数关系列方程.
  • 第二种方案中,只需要将 (5,2)(5, 2) 这个点代入截距式,算出 aa 即可.

能看出来应该是第二种更简单,所以我们用第二种方案进行解答.

例题 2.2.2 解答

设所求直线为 ll,则 ll 显然存在截距.

ll 过原点时,即 ll(0,0)(0, 0)(5,2)(5, 2),可得 ll 的方程为 y=25xy = \dfrac 2 5 x,化为一般式为 2x5y=02x - 5y = 0

ll 不过原点时,设 llxx 轴的截距为 aa,则 ll 可表示为 xa+y2a=1\dfrac x a + \dfrac y{2a} = 1

因为 (5,2)(5, 2)ll 上,有 5a+22a=1\dfrac 5 a + \dfrac 2{2a} = 1,解得 a=6a = 6

l ⁣:x6+y12=1l \colon \df x 6 + \df y{12} = 1,化为一般式得 2x+y12=02x + y - 12 = 0

因此 ll 的方程为 2x5y=02x - 5y = 02x+y12=02x + y - 12 = 0

当已知直线的斜率 kk 和其它信息时,我们可以根据其有方向向量 (1,k)(1, k),有法向量 (k,1)(k, -1),列出含参 mm 的一般式 kxy+m=0kx - y + m = 0,再利用其它信息求解 mm

已知信息还可以是和某条直线平行或垂直,这时利用平行直线系和垂直直线系列含参方程最简单.

法向量求解直线位置关系 / 已知直线位置关系用法向量求参数

量化直线方向的工具 中讲过,求解直线位置关系或已知直线位置关系求参,一般都采用统一成斜率的方式.然而在引入法向量这第四个刻画方向的工具后,有时统一成法向量会比统一成斜率简单.具体来说:

  • 任何直线都有法向量.相比斜率可能需要判断不存在,法向量无需做这种判断.
  • 一般式 Ax+By+C=0Ax + By + C = 0 能一眼看出法向量是 (A,B)(A,B)
例题 2.3

已知 ax+(1a)y=3ax + (1-a)y = 3(a1)x+(2a+3)y=2(a-1)x + (2a + 3)y = 2 两直线垂直,求 aa

例题 2.3 解答

将两直线变形为一般式,分别为 ax+(1a)y3=0ax + (1-a)y -3 = 0(a1)x+(2a+3)y2=0(a - 1)x + (2a + 3)y - 2 = 0

两直线法向量为 (a,1a)(a, 1 - a)(a1,2a+3)(a - 1, 2a + 3).两直线垂直,等价于法向量垂直,等价于法向量数量积为 00,因此有 a(a1)+(1a)(2a+3)=0a(a - 1) + (1 - a)(2a + 3) = 0.解得 a=1a = 1a=3a = -3

当然,当题目给出的是斜截式,点斜式之类的形式,一般就考虑统一成斜率了,因为用斜截式和点斜式表示的直线斜率一定存在,而且直接暴露出来了.

另外,引入直线方程后,平行的验重只需判断方程是否等价.

含参直线过定点

方程恒成立角度

例题 2.4.1

直线 (m1)x+(2m1)y=m5(m-1)x + (2m-1)y = m - 5mm 取何值时,都恒过一定点,求该点坐标.

例题 2.4.1 解答

设定点坐标为 (x0,y0)(x_0, y_0),则 (m1)x0+(2m1)y0=m5(m - 1)x_0 + (2m - 1)y_0 = m - 5mm 取何值时都恒成立(对应 (x0,y0)(x_0, y_0) 总是在直线上).

将该方程变形为 (x0+2y01)m+(5x0y0)=0(x_0 + 2y_0 - 1)m + (5 - x_0 - y_0) = 0mm 取何值该方程均恒成立,等价于 x0+2y01=0x_0 + 2y_0 - 1 = 05x0y0=05 - x_0 - y_0 = 0,解得 {x0=9y0=4\begin{cases}x_0 = 9\\y_0 = -4\end{cases}

所以方程恒过 (9,4)(9, -4)

方程恒成立 解决直线过定点的步骤是:

  • 将直线方程重新看作 xxyy 为参数原先的参数 mm 为未知元 的方程,并以 mm 为主体整理方程.
  • 则求解直线所过的定点,可以视作研究参数 xxyy 为何值时,未知元 mm 如何变化方程都恒成立.
  • 使用恒成立方程的知识解答.

不是所有含参直线都过定点.如某直线的平行直线系(但砍掉参数限制) 2x+3y+m=02x + 3y +m = 0,显然它不过定点.

将它整理为 mm 的方程 m+(2x+3y)=0m + (2x + 3y) = 0,一次项系数恒为 11,做不到恒成立.

交点直线系角度

上述做法把直线方程变形为这样的形式:

(x+2y1)m+(5xy)=0(x + 2y - 1)m + (5 - x - y) = 0

可以视作 x+2y1=0x + 2y - 1 = 05xy=05 - x - y = 0 的交点直线系.根据交点直线系的知识有如下结论:

  • 原含参直线方程本质上是一个交点直线系.
  • 含参直线所过定点是 x+2y1=0x + 2y - 1 = 05xy=05 - x - y = 0 的交点 (9,4)(9, -4)
  • mm 取遍所有实数时,含参直线能取到的范围是过交点 (9,4)(9, -4) 且不与 x+2y1=0x + 2y - 1= 0 重合的所有直线.

可以看到,运用 交点直线系,不仅证明并求出了直线所过的定点,还证明了 随着参数的变动,过定点的无数直线中,只有一条取不到

换句话说,随着参数的变动,直线 几乎可以 绕着定点 旋转到任一直线除了某一条直线取不到

上面这个结论的信息量很大,方程恒成立却无法给出.因此笔者更推荐 交点直线系 的理解.

设题目中直线方程中的参数为 mm,当直线方程不仅有 mm 项,还有 m2m^2 时,方程应变形为 am2+bm+c=0am^2 + bm + c = 0,其对 mm 恒成立等价 a=0a = 0b=0b = 0c=0c = 0

由于 m2m^2 项的存在,这种含参方程无法拆成交点直线系,必须用方程恒成立的角度理解.

但值得强调的是,这样的情况很少见,大多数题目中的直线含参方程,其中的参数都以一次项出现.

思想重要性提示

见到一个 含参直线方程,就试图将其 拆成交点直线系,分析其 所过定点不能取到的直线,这套流程一定要熟悉,敏感.

读者阅读题干时,但凡见到含参的直线方程就应该想到这套方法

读者阅读题干时,但凡见到含参的直线方程就应该想到这套方法

读者阅读题干时,但凡见到含参的直线方程就应该想到这套方法

特殊情况 1

例题 2.4.2

已知点 (a,b)(a, b) 在直线 3x+2y+1=03x + 2y +1 = 0 上,求直线 ax+by+2=0ax + by + 2 = 0 的必经点.

例题 2.4.2 解答

前面条件相当于给出 3a+2b+1=03a + 2b + 1 = 0.可以考虑将条件等价为 b=3a+12b = -\dfrac{3a + 1}{2} 从而消元 bb,只留下参数 aa,再采用先前的做法.

但有更简单的做法:考虑题目给出的实际是 3a+2b3a + 2b 为定值 1-1,我们可以得出 6a+4b+26a + 4b + 2 为定值 00,进而直接得出定点为 (6,4)(6, 4)

特殊情况 2

当有百分之百把握所给的含参直线必过一定点时,可以采用特殊值做法.

例题 2.4.1

直线 (m1)x+(2m1)y=m5(m-1)x + (2m-1)y = m - 5mm 取何值时,都恒过一定点,求该点坐标.

例题 2.4.1 特殊值做法解答

m=1m = 1,直线为 y=4y = -4

m=12m = \dfrac 1 2,直线为 12x=92-\dfrac{1}2x = -\dfrac 9 2,即 x=9x = 9

显然含参直线所过的定点应该同时在 x=9x = 9y=4y = -4 上,因此有直线经过 (9,4)(9, -4)

一般分别让 mm 取让 xx 的系数为 00yy 的系数为 00 的两种值,使得直线分别竖直和水平,直接锁定交点.

这种做法必须保证含参直线确定过一定点.一般来说就是选填中题目直接询问直线所过定点时可以使用.

大题中使用可能有扣分风险.题目即使询问了「直线所过的定点坐标是什么?」,也不暗含「直线必须过一定点」这个条件(数学大题上的问题是被认为不暗含条件的).

一定点和过某另一定点的含参直线距离值域

符号化表述:设一定点 PP,一含参直线为 ll,求 PPll 距离的值域.

不妨约定:ll 已经处理成两条定直线 l1l_1l2l_2 的交点直线系的形式,设 l1l_1l2l_2 的交点为 QQl2l_2 是被参数包裹,ll 无法取到的那条直线.

假设 ll 可以取到 l2l_2,那么现在 ll 相当于一个 可以围绕点 QQ 旋转的任意直线.设 PPll 的距离为 dd,则:

  • 当且仅当 ll 旋转到 PPll 上,即 l=PQl = PQ 时,d=0d = 0.其余情况都有 d>0d > 0
  • 当且仅当 ll 旋转到 lPQl \perp PQ 时,d=PQd = \lv PQ\rv,其余情况都有 d<PQd < \lv PQ\rv
  • 对于任意的 d(0,PQ)d \in (0, \lv PQ\rv),我们都能找到两个满足条件的 ll(考虑以 PP 为圆心作半径为 dd 的圆,过 QQ 可以作圆的两条切线,都是满足条件的 ll).

综上不难发现 dd 的值域是 [0,PQ][0, \lv PQ\rv]

事实上 ll 取不到 l2l_2.那么:

  • l2=PQl_2 = PQ 时,ll 取不到 PQPQ,此时 dd 取不到 00dd 的值域是 (0,PQ](0, \lv PQ\rv]
  • l2PQl_2 \perp PQ 时,ll 取不到那个和 PQPQ 垂直的直线,此时 dd 取不到 PQ\lv PQ\rv,值域是 [0,PQ)[0, \lv PQ\rv)
  • 其它情况下,由于任意 d(0,PQ)d \in (0, \lv PQ\rv) 都能找到两个满足条件的 ll,即使有一条被禁用,另一条还能使用,因此 dd 的值域仍为 [0,PQ][0, \lv PQ\rv]
例题 2.5.1

求点 P(2,0)P(-2, 0) 到直线 ll(1+3λ)x+(1+2λ)y(2+5λ)=0(1 + 3\lambda)x + (1 + 2\lambda)y - (2 + 5\lambda) = 0 的距离最大值.

例题 2.5.1 解答

直线 ll 方程变形为 λ(3x+2y5)+(x+y2)=0\lambda(3x + 2y - 5) + (x+ y - 2) = 0,交点直线系解得定点坐标为 (1,1)(1, 1).设该定点为 QQ

PQPQ 方向向量为 (3,1)(3, 1)ll 不能取到的直线 3x+2y5=03x + 2y - 5 = 0 法向量为 (3,2)(3, 2),不平行于 (3,1)(3, 1),与 PQPQ 不垂直.因此 PQlPQ \perp l 可以取到.

那么距离最大值就是 PQPQ 的距离,答案为 10\sqrt{10}

例题 2.5.2

求点 P(2,2)P(-2, 2) 到直线 ll(2+λ)x(1+λ)y4λ6=0(2 + \lambda)x - (1 + \lambda)y - 4 \lambda - 6 = 0 的距离的取值范围.

例题 2.5.2 解答

直线 ll 方程变形为 λ(xy4)+2xy6=0\lambda(x - y - 4) + 2x - y - 6 = 0,交点直线系解得定点坐标为 (2,2)(2, -2).设该定点为 QQ

PQPQ 的方向向量为 (1,1)(1, -1)ll 不能取到的直线 xy4=0x - y - 4 = 0 法向量为 (1,1)(1, -1).法向量和 PQPQ 方向向量平行,也即 ll 不能取到的直线与 PQPQ 垂直,那么最大值取不到 PQ\lv PQ\rv

计算 PQ=42\lv PQ\rv = 4\sqrt 2.所以距离的值域为 [0,42)[0, 4\sqrt 2)

最后感受一下朴素做法——将距离表示为一个 λ\lambda 为自变量的函数,求函数值域.需要用到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,会在下个页面介绍.

例题 2.5.2 朴素做法解答

d(λ)d(\lambda) 为所求距离,则:

d(λ)=2(λ+2)2(λ+1)4λ6(λ+2)2+(λ+1)2=8λ+122λ2+6λ+5=4(2λ+3)22λ2+6λ+5=44λ2+12λ+92λ2+6λ+5=4212λ2+6λ+5\begin{aligned} d(\lambda) &= \dfrac{\lv -2(\lambda + 2) - 2(\lambda + 1) - 4\lambda - 6\rv}{\sqrt{(\lambda + 2)^2 + (\lambda + 1)^2}} \\[1em] &= \dfrac{\lv 8\lambda + 12 \rv}{\sqrt{2\lambda^2 + 6\lambda + 5}} \\[1em] &= \dfrac{4\sqrt{(2\lambda + 3)^2}}{\sqrt{2\lambda^2 + 6\lambda + 5}} \\[1em] &= 4\sqrt{\dfrac{4\lambda^2 + 12\lambda + 9}{2\lambda^2 + 6\lambda + 5}} \\[1em] &= 4\sqrt{2 - \dfrac{1}{2\lambda^2 + 6\lambda + 5}} \end{aligned}

f(λ)=2λ2+6λ+5f(\lambda) = 2\lambda^2 + 6\lambda + 5,不难发现 f(λ)f(\lambda) 的值域为 [12,+)[\dfrac 1 2, +\infty)

所以 d(λ)d(\lambda) 的值域为 [0,42)[0, 4\sqrt 2)

朴素做法的计算量显然多于数形结合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