等差数列
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,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都为一个常数 d(difference),则将这个数列称作 等差数列,d 称作该数列的 公差.
即对于等差数列 {an},其差分 {Dn} 满足
Dn={a1,d,n=1n≥2
对 {Dn} 做前缀和可得
an=a1+(n−1)d
该式为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.很明显,确定 a1 和 d 后,等差数列确定,而只确定其中之一则无法确定等差数列.
通项公式变形:
n=dan−a1+1
可以用来算 某一项是一个已知等差数列的第几项,甚至不局限于纯等差数列:
23,27,211,…,2103 共有多少项?
这虽然是一个等比数列,但是看指数就能知道总共有几项,而指数是等差数列.
项数为 4103−3+1=26.
等比数列求和公式需要代入项数,所以看到 23+27+211+⋯+2103,虽然我们暂时还没学习等比数列求和公式,也应 立刻明确其项数的计算公式,从而正确的算出它的项数,这是后面做等比数列求和的 非常重要 的基础.
同理,等差数列求和公式也要知道项数,如 52+54+56+⋯+660 的项数是 2660−52+1=305.
总之,算等差数列的项数 是一项 非常基本的求和基础技能,后面将不再强调.
对于长度为 3 的等差数列 a,b,c,称 b 是 a 和 c 的 等差中项.
由 b−a=c−b 可以推出,等差中项等价于 算术平均值,即
b=2a+c⟺2b=a+c
等差数列的英文是 Arithmetic Progression,简称 AP.Arithmetic 意为「算术的」,正与这里的「算术平均值」对应.
这一节讲一个条件处理策略:如果题目给定条件「a1,a2,…,ak 为等差数列」,我们可以将它 等价 地转化为:
a1+a3a2+a4ak−2+ak=2a2=2a3⋯=2ak−1
共 k−2 个等式.
也即,题目但凡涉及到 有限个数 构成 有限长度的等差数列,设长度为 k,转成 k−2 个等式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最简单的.
已知 a,b,c 成等差数列,证明 a2−bc,b2−ac,c2−ab 成等差数列.
条件等价于 a+c=2b.
结论等价于 a2−bc+c2−ab=2(b2−ac).现在开始证明.
证明等式成立,可以将左侧减去右侧然后证明结果为 0.
=(a2−bc)+(c2−ab)−2(b2−ac)=a2+c2−2b2−bc−ab+2ac=(a+c)2−b(a+c)−2b2=(2b)2−2b2−2b2=0
设等差数列 {an} 的前缀和为 {Sn},求 Sn.
我们有
2Sn=(a1+an)+(a2+an−1)+⋯+(an−1+a2)+(an+a1)
且对于任意 1≤i≤n,有
ai+an−i=a1+(i−1)d+a1+(n−i)d=2a1+(n−1)d=a1+an
因此上面的所有括号内的结果可以统一为 a1+an,有
2Sn=n(a1+an)
于是
Sn=2n(a1+an)
将 an 展开,可得
Sn=na1+2n(n−1)d
a1 与 d 求 {Sn} 通项公式的基本公式,两个红色部分为易错点,着重记忆.
下设 {an} 为等差数列.
an−am=(n−m)d
该性质可以直接由通项公式展开推出.上面的变形式
an=am+(n−m)d
可以用来 已知等差数列的任意一项与公差,求任一另外项.
另外一个变形
d=n−man−am
可以用来 已知任意两项求公差.
定义等差数列的若干项相加、相减(可以带系数,不能带次数)形成的式子为「等差加减式」,如
a3+a4+a5
2a9−a10
a5−a6+a7−a8+a9
对于「等差加减式」,我们定义两个属性:
- 系数和:即所有 {an} 的 系数 之和.上面三个式子的系数和分别为 3,1,1.
- 下标和:即所有 {an} 的 下标与系数的积 之和.上面三个式子的下标和为 12,8,7.
结论:对于两个「等差加减式」,如果它们的系数和与下标和均分别相同,则结果一定相同.笔者将这个结论称作 下标守恒定律.
比如我们有
a3+a4+a5=3a4
两边系数和均为 3,下标和均为 12.
2a9−a10=a8
两边系数和均为 1,下标和均为 8.
a5−a6+a7−a8+a9=a7
两边系数和均为 1,下标和均为 7.
a7=a3+a4下标守恒定律除了 下标和相同 外,还必须保证两边 系数和相同.
上面的式子左边系数和为 1,右边系数和为 2,因此不一定成立.
证明:
=c1ax1+c2ax2+⋯+ckaxk=c1(a1+(x1−1)d)+c2(a1+(x2−1)d)+⋯+ck(a1+(xk−1)d)=(c1+c2+⋯+ck)a1+(c1x1+c2x2+⋯+ckxk−(c1+c2+⋯+ck))d
系数和 c1+c2+⋯+ck 与下标和 c1x1+c2x2+⋯+ckxk 确定时,结果确定.
下标守恒定律的推论:同一个等差数列的两个「等差加减式」,如果它们的 系数和之比 等于 下标和之比 等于 k,则它们的 结果之比 也为 k.
等差数列 {an},已知 a3+a4+a5+a6+a7=25,求 a2+a8 的值.
两个「等差加减式」的系数和之比为 5:2,下标和之比为 25:10=5:2.
因此结果之比也为 5:2,答案为 10.
下标守恒定律用来避开 a1 与 d,直接沟通数列 {an} 多个项之间的关系.
等差数列 {an},对任意正整数 k,我们写出数列
a1+a2+⋯+ak,ak+1+ak+2+⋯+a2k,a2k+1+a2k+2+⋯+a3k,…
注意到 ai+k−ai=kd,因此上面这个数列是一个公差为 k2d 的 等差数列.
根据区间和为两个前缀和的差,我们还可以写成
Sk,S2k−Sk,S3k−S2k,…
为公差为 k2d 的 等差数列.
这个性质也是在说 Sk,S2k,S3k,… 是一个 二阶等差数列(其差分是一个等差数列).
该性质通常适合 题目中没有出现 {an},而出现了若干下标均为某个正整数 k 的倍数的 {Sn} 时使用.
n 为奇数时,根据下标守恒定律有
a1+an=2a2n+1
此时根据
Sn=2n(a1+an)
有
Sn=na2n+1
逆公式:
an=n1S2n−1
逆公式中的 n 可以是任意整数,而导出的 {Sn} 的下标一定是奇数.
{nSn} 是一个首项为 a1,公差为 21d(d 为 {an} 的公差)的 等差数列.反过来,{nSn} 是等差数列也可推出 {an} 是等差数列.
后面会了解到等差数列 的函数形式 S(n)=An2+Bn,学到那里再回看这条性质就明白了.
基本量法:通过将未知量转为 a1 和 d 的式子,将条件转为若干 a1 和 d 构成的二元方程组,然后解方程组.
等差数列 {an},已知 a6=9,a3=3a2,求 a1 的值.
考虑将所有的 an 等价转化为 a1+(n−1)d.
{a1+5d=9a1+2d=3(a1+d)⟺{a1=−1d=2
设 {an} 为等差数列,Sn 为前 n 项和,若 S6=8S3,a3−a5=8,求 a20 的值.
全部转化为 a1 和 d 暴力计算即可.
{6a1+15d=8(3a1+3d)−2d=8⟺{a1=2d=−4⟹a20=−74这里 a3−a5=−2d 小用了一下等差数列性质一.
如果只给出了一个条件,无法构成方程组,不能求出 a1 与 d 的具体值,只能得到它们的关系式,可以考虑 消元.
已知等差数列 {an},a1=0,a2=3a1,求 S5S10.
a2=3a1⟺a1+d=3a1⟺d=2a1S5S10=5a1+10d10a1+45d=5a1+20a110a1+90a1=4
有时也要善用等差数列的性质(尤其是下标守恒定律),等价转化条件.
等差数列 {an},已知 a2+a5+a8+a11=48,求 a6+a7 的值.
「等差加减式」,系数和之比与下标和之比均为 2:1,结果之比也为 2:1,答案为 24.
在等差数列 {an} 中,a9=21a12+3,求 S11.
所求 S11=11a6,只需求 a6.
根据下标守恒定律,有
a9−21a12=21a6因此 a6=6,S11=66.
已知两个等差数列 {an},{bn},前缀和分别为 {Sn},{Tn},已知 TnSn=n+37n+2,求 b7a7 的值.
b7a7=13b713a7=T13S13=1693
设 {Sn} 是等差数列 {an} 的前缀和,若 S6S3=31,求 S12S6 的值.
遇到这种 {Sn} 的下标都是某个正整数的几倍 的,可以考虑使用等差数列性质四.
我们 先写出这个等差数列:
S3,S6−S3,S9−S6,S12−S9设 S3=a,则 S6=3a,S6−S3=2a.上数列为等差数列,因此 S9−S6=3a,S12−S9=4a.
进一步可知 S9=6a,S12=10a.因此 S12S6=10a3a=103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