已知数列 {an} 满足 a1=1,an=nan+ann,求 an.
乍一看什么思路都没有,不妨算几个数.a1=1,a2=2,a3=3……因此可以猜测 an=n.
证明一个通项公式成立,一般采用数学归纳法.
证明 an=n 对任意正整数 n 都成立:
n=1 时 a1=1,成立.
对任意 k∈N∗,若 ak=k,则 ak+1=kak+akk=k+1.成立.
因此对所有 n 均有 an=n,an=n 为 {an} 的通项公式,证毕.
如果题目给出的式子中,数列每一项在式子中出现的结构相同,可以考虑将这个结构本身 设成新数列.
不局限于求通项,做各种数列问题时,这个思想都是 非常常用,非常重要的,请读者 务必对算术结构相同敏感.
已知 a1=2,2an−2an−1=1,求 an.
设 bn=2an,则 bn−bn−1=1,{bn} 为公差为 1 的等差数列.
a1=2 可知 b1=2,因此 bn=n+1.
an=2bn2,即 an=2n2+2n+1.
已知数列 {an} 满足 a1+3a2+5a3+⋯+(2n−1)an=4n,求 an.
设 bn=(2n−1)an,则题目相当于给出 {bn} 的前缀和 Sn=4n.
差分可得 bn=4.因此 an=2n−14.
已知正项数列 {an} 满足 2an2=an−12+an+12 对任意 n∈N∗,n≥2 成立,a1=1,a2=2,求 a34 的值.
令 bn=an2,则有 2bn=bn−1+bn+1,因此 {bn} 是等差数列.
而 b1=a12=1,b2=a22=4,可知 bn=3n−2.
由于 {an} 为正项数列,因此 a34=b34=100=10.
如果题目给出的 {an} 的递推公式 形如 或 可以变形为:
an−an−1=f(n)
则相当于给出了 {an} 的 差分 {Dn} 从 第二项起 的通项:
Dn=an−an−1=f(n),n≥2
D1=a1 一般 单独给出,此时如果 {Dn} 可以求前缀和(等差数列、等比数列、等差乘等比数列、裂项……),对 {Dn} 做前缀和即可得到 {an} 的通项,这个方法称作 累加法.
同理,如果 {an} 递推公式形如或可变形为
an−1an=f(n)
则相当于给出 {an} 的「比分」{Rn} 从第二项起的通项,R1=a1 单独给出.如果 {Rn} 可以求前缀积(等比数列、可约分多项的(见例题 3.2)),对 {Rn} 做前缀积可得 {an} 的通项,称作 累乘法.
累加法 与 累乘法 的写题过程较为固定,以累加法为例,一般写成
an=a1+(a2−a1)+(a3−a2)+⋯+(an−an−1)
a1 特别计算(一般题目给出),后面的括号按照条件代入,做求和即可.
已知数列 {an} 满足 a1=2 且 an+1=an+n+1,求 an.
条件变形得 an+1−an=n+1.
当 n≥2 时,
an=a1+(a2−a1)+(a3−a2)+⋯+(an−an−1)=2+2+3+⋯+n=2+2n2+n−2=2n2+n+2当 n=1 时,a1=2 符合上式.
因此 an=2n2+n+2.
还记得这里为什么特别讨论 n=1 吗?其实是在基础讲过的内容,这里回顾一下:
这里分开算一下的目的是,n=1 时后面那个 2+⋯+n 的 数列为空,数列为空的情形习惯上分类讨论一下,因为各种求和公式理论上都是在数列存在时推导的.
然而事实上,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在代入项数 =0 时计算出来的和均为 0,是符合期望的,因此两种情况往往可以合并.
刚才又讲了个 裂项求和,题目也可以把数列的差分设计为可以裂项求和的分式.裂项和代入项数 =0 结果也一般为 0,所以两种情况也一般可合并.
写过程时需要讨论首项,但 讨论结果一般都能合并 是 累加法 / 累乘法 的一个重要特点.
已知数列 {an} 满足 a1=1,(n+2)an=nan−1,求 an.
容易看出 {an} 不包含零,因此条件变形
an−1an=n+2n当 n≥2 时,
an=a1⋅(a1a2)⋅(a2a3)⋯(an−1an)=42×53×⋯×n+2n=4×5×⋯×(n+2)2×3×⋯×n=n2+3n+26n=1 时 a1=1,符合上式.
因此 an=n2+3n+26.
最后再次注意 算术结构相同 思想的广泛性:如这种式子
an1−an−11=n+1
应立刻注意到设 bn=an1,则 bn 差分可知,通项可求,进而 an 通项也可求.
构造常数列 是一种 替代累加法 / 累乘法 的思路,以 累加法 为例:
对于
an+1−an=f(n)
将 f(n) 视作数列 求前缀和,令其为 g(n),则有
an+1−an=g(n)−g(n−1),n≥2
由于 f 通常 不分段,因此 g(0)=0,有
an+1−an=g(n)−g(n−1),n∈N∗
移项
an+1−g(n)=an−g(n−1)
可以发现 {an−g(n−1)} 是一个 常数列,其通项 an−g(n−1)=a1−g(0)=a1,因此 an=a1+g(n−1).
如果是 an−an−1=f(n),也可以转为 an−f(n)=an−1−f(n−1).
值得注意的是,这种做法 规避了分类讨论,小细节是这里的 g 不要写成数列,而要写成函数,否则 g0 就无定义了,又要分类讨论.
已知数列 {an} 满足 a1=2 且 an+1=an+n+1,求 an.
令 f(n)=21n2+23n,条件变形得
an+1−an=n+1=(21n2+23n)−[21(n−1)2+23(n−1)]=f(n)−f(n−1)因此有
an+1−f(n)=an−f(n−1)即 {an−f(n−1)} 是一个常数列,an−f(n−1)=a1−f(0)=2.
因此 an=2+f(n−1)=2n2+n+2.
同理,对于
anan+1=f(n)
也可以计算 f 的前缀积 g,转为
anan+1=g(n−1)g(n)
从而转成
g(n)an+1=g(n−1)an
证得 {g(n)an} 是常数列.
不难看出,构造常数列可以 完全替代 累加法 / 累乘法,读者自行选用一种喜欢的方法将它用熟练即可.
以
an−1an=n−1n
为例,求 {an} 的通项.
f(n)=n−1n 在 n=1 时无意义,使用构造常数列法要找到 f 的前缀积,而 f(1) 无意义,似乎前缀积也是无意义的.
此时就要改一下,设 g(n)=f(2)⋅f(3)⋯f(n),即 从第二项起的前缀积,这里可以计算一下:
g(n)=12×23×⋯×n−1n=n
这里由于 f 从第二项起不分段,一定有 g(1)=1,这里确实吻合.
因此在 n≥2 时,仍然有
an−1an=g(n−1)g(n)=n−1n
整理即得 {nan} 为常数列.
从 an−an−1=f(n) 和 an−1an=f(n),最精华的一步是将 f 分别转为 g(n)−g(n−1) 和 g(n−1)g(n),令 g 是 f 的前缀和 / 前缀积是一种 万能方法,但如果 g 经过观察很容易凑出来,就不必非得用万能方法了.
比如已知
an−an−1=n+11−n1
求 an.这里 f(n) 都自动表示成 g(n+1)−g(n) 的形式了,因此直接移项
an−n+11=an−1−n1
就能构造常数列了.换句话说,如果 an−an−1=f(n) 中的 f 是一个 能裂项的式子,裂项后直接使用 构造常数列 即可.
再如
an−1an=n−1n+1
观察可知
an−1an=(n−1)nn(n+1)
这就直接凑成 g(n−1)g(n) 的形式了.
最后读者可以再看一下上一节的这个例子:
an−1an=n−1n
可以发现试图去找后边式子的前缀积其实是比较搞笑的,因为都已经写成最基本的 g(n−1)g(n) 的形式了.总之,使用构造常数列法的核心就是将 f 裂项,前缀和 / 前缀积 是一种万能的裂项方式,但可能存在更简单的裂项方法,需要观察式子结构灵活判断.
数列 {an} 满足 a1=−21,2an=an−1−n−1.
- (1)求证:{an+n} 是等比数列.
- (2)求 an.
如果没有第一问,直接求 {an} 的通项,在不了解方法之前是比较困难的.而本题出题人通过设第一小问的方式,提示我们 {an+n} 是等比数列.那么很明显.设 bn=an+n,只要我们知道 {bn} 的首项与公比,则 {bn} 的通项可解;而 {bn} 的通项减去 n 就是 {an} 的通项了.
对于未知通项的 {an},通过 构造并证明 {an} 衍生(换元)出的另一数列 {bn} 为 可解通项数列 的方式,从而获取 {bn} 的通项,反推 {an} 的通项的方式称作 构造法.而上述题目通过设小问的方式,直接提示了构造方向.因此只需按部就班操作.
提示:读者需要对证明等比数列的操作异常熟悉,对此不熟悉的请见判定等比数列.
(1)令 bn=an+n,将条件向目标变形:
2an=an−1−n−1⟺2an+2n=an−1+n−1⟺2bn=bn−1⟺bn=21bn−1而首项 b1=−21+1=21=0,公比 21=0,
因此 {bn} 为首项 21,公比 21 的等比数列.
(2)由(1)可知 bn=2n1.
bn=an+n,可知 an=bn−n=2n1−n.
已知数列 {an} 满足 a1=4,nan+1−(n+1)an=2n2+2n.
- (1)求证:数列 {nan} 是等差数列.
- (2)求 an.
(1)令 bn=nan,对条件同时除以 n(n+1) 可得
n+1an+1−nan=2即
bn+1−bn=2可知 {bn} 为公差为 2 的等差数列,证毕.
(2)b1=1a1=4,因此 bn=2n+2.
bn=nan,可知 an=nbn=n(2n+2)=2n2+2n.
xn+1=2xn−4xn2−3,an=lgxn−1xn−3,a1=−3,xn>3,求 an.
这个题的关键是读懂出题人的意图:出题人绝对不是让求出 {xn} 的通项,然后暴力代入解出 {an}.出题人真正的意图是 提示要求 {xn} 的通项,构造方向是 {an},即 {xn} 的通项可能难求,但 {an} 的通项会比较好求.
之前我们构造都是靠 直接在递推式的基础上变形得到另一个数列的递推式,这里提供另一个思路:将递推式代入换元式:
an+1=lgxn+1−1xn+1−3=lg2xn−4xn2−3−12xn−4xn2−3−3=lgxn2−2xn+1xn2−6xn+9=lg(xn−1xn−3)2=2lgxn−1xn−3xn>32lgxn−1xn−3=2an得到 {an} 是公比为 2,首项为 −3 的等比数列,an=−3⋅2n−1.
题目并没有问 {xn} 的通项是什么,但仍然能看出:{an} 就是要求 {xn} 的通项的一个良好构造.
本页后面的例题会用到下一页的内容,建议读者先阅读下一页,再回看本页剩余部分!
当一个数列的 邻项之间 没有明显递推关系,但 隔项之间 有明显递推关系,如
a1=1,a2=2,an+2=an+3.
这种数列称作 隔项递推数列.
隔项递推数列 求出的通项基本都满足 奇偶项数列 的特征,经常搭配 求和问题 一起考.
有关 奇偶项数列的求和 以及很重要的 奇偶下标变换,请读者回顾奇偶项求和,这里不再重复介绍.
对于 隔项递推数列 而言,数列的 奇项数列 与 偶项数列 的通项是容易求得的,如
a1=1,a2=2,an+2=an+3.
容易看出:
- 该数列的奇项数列 {a2n−1} 是一个首项为 a1=1,公差为 3 的等差数列.
- 该数列的偶项数列 {a2n} 是一个首项为 a2=2,公差为 3 的等差数列.
因此,a2n−1=1+3(n−1)=3n−2,a2n=2+3(n−1)=3n−1.
更具体地,递推式 an+2=f(an,n) 描述了原数列的 隔项之间的递推关系,但在进行奇偶拆分后,对于奇项数列与偶项数列,递推式描述的都是 邻项之间的递推关系.
比如,当 an+2=f(an,n) 时,设 {an} 的奇项数列为 {pn},有 pn=a2n−1,且
pn+1=f(pn,2n−1)
只要递推关系 f 是一个 可求通项的递推(朴素等差、等比、累加法 / 累乘法、构造法 等可解),那么 {a2n−1} 与 {a2n} 的关系的通项都可以解出.
如果题目只对 {an} 的前缀和 {Sn} 进行询问,那么我们没必要求出 {an} 的通项,因为
奇偶项数列 的求和,应该考虑 奇偶数列通项,而不是 奇偶分段通项.
利用奇偶项求和的知识求和即可.
直接将求得的 a2n−1 与 a2n 奇偶下标变换 即得.
在真正的题目中,隔项递推很少直接以 an+2=f(an,n) 的形式给出,其更常见的形态有两种:邻项和 / 邻项积、分段递推.
先介绍 邻项和 / 邻项积:
- 数列 {an} 中,如果对于任意 n∈N∗ 有 an+an+1=f(n),则 an+2−an=f(n+1)−f(n).
- 非零数列 {an} 中,如果对于任意 n∈N∗ 有 anan+1=f(n),则 anan+2=f(n)f(n+1).
以第一条为例说明:将 an+1+an+2=f(n+1) 与 an+an+1=f(n) 作差即得.
这两个套路说明:邻项和 可以转化为 隔项差,邻项积 可以转化为 隔项商.隔项差 或 隔项商 一般是 可求通项的隔项递推关系,这就转化完成了.
这个转化是不等价的(即隔项差不能反推邻项和),因此处理成 隔项差 或 隔项商 后,邻项和 与 邻项积 的条件一般仍然必要用到,不能直接撇开.
注意识别邻项和的变形条件,如 2an=f(n)−2an+1.
已知 a1=1,an+1=2n−an,求 an.
an+an+1=2nan+1+an+2=2(n+1)=2n+2下式减上式得
an+2−an=2可知对任意 n∈N∗,有
a2(n+1)−a2n=2(这个式子是由上面那个式子 n→2n 得到的,目的是直接构造出 偶项数列 的 邻项差).
即 {a2n} 是首项为 a2=1,公差为 2 的等差数列,有 a2n=1+2(n−1)=2n−1.
到这里求出了 偶项数列 的通项,按理来说应该对称地照着这个思路求 奇项数列 通项了.但事实上有更简便的方法.
题目给定了 邻项和 / 邻项积 条件,因此有
a2n−1+a2n=2(2n−1)=4n−2由于 2n 为偶数,a2n=2n−1,因此 a2n−1=4n−2−(2n−1)=2n−1.这就直接求出了奇项数列的通项.
奇偶下标变换得:
- n 为奇数时,an=2⋅2n+1−1=n.
- n 为偶数时,an=2⋅2n−1=n−1.
因此
an={n,n−1,n为奇数n为偶数
重理一遍思路:对于邻项和问题:
- 先转化为 原数列 的 隔项差.
- 再用 n→2n 的换元,将 原数列 的 隔项差 转化为 偶项数列 的 邻项差.
- 变成已知 邻项差 求 数列通项 的问题,等差数列(差为 常数) / 累加法(差为 可求和式),求出 偶项数列 的通项.
- 用 邻项和 条件,求出 奇项数列 的通项.
- 通过 奇偶下标变换 得到原数列的通项.
如果题目没要求 an 通项只要求 Sn,第五步不用做,因为要求和,知道 奇偶数列通项 就足够了.
已知 a1=1,an+an+1=2n,求 an.
请读者先自己在纸上写一遍过程(按照上面的最简策略),然后再对照.
因为对任意 n∈N∗,有
an+an+1=2n所以
an+1+an+2=2n+1下式减上式得 an+2−an=2n.
可知对任意 n∈N∗,有
a2(n+1)−a2n=22n=4n4n 前缀和可解,使用 累加法(这里使用构造常数列).
令 f(n)=34(4n−1),则 4n=f(n)−f(n−1),因此
a2(n+1)−a2n=f(n)−f(n−1)即
a2(n+1)−f(n)=a2n−f(n−1)即 {a2n−f(n−1)} 为常数列,a2n−f(n−1)=a2−f(0)=(a1+a2)−a1=2−1=1.
则 a2n=1+f(n−1)=1+34n−4=34n−1.
n 为偶数时,an=342n−1=32n−1.
n 为奇数时,n+1 为偶数,可知 an+1=32n+1−1.
因此 an=(an+an+1)−an+1=2n−32n+1−1=32n+1.
注意:n 为奇数时,凭借对象应该是 n+1 为偶数,而不是 n−1.否则 n=1 的时候 an−1 不存在,还要特别讨论.
综合两种情况,
an=⎩⎨⎧32n+1,32n−1,n为奇数n为偶数
本题在例题 5.1 的思路上做了一些调整:
- 先转化为 原数列 的 隔项差.
- 再用 n→2n 的换元,将 原数列 的 隔项差 转化为 偶项数列 的 邻项差.
- 变成已知 邻项差 求 数列通项 的问题,等差数列(差为 常数) / 累加法(差为 可求和式),求出 偶项数列 的通项.
上面三步和之前完全一致,但接下来有微调:
- 通过 奇偶下标变换 得到原数列在 n 为偶数时的通项.
- 根据 邻项和 条件,求出原数列在 n 为奇数时的通项(细节是凭借 n+1 为偶数,而不是 n−1).
事实上,
- 对于 只求 an 通项 的问题,例题 5.2 思路比例题 5.1 思路少做了一些步骤,更为简单.
- 对于 要求 Sn 通项 的问题,例题 5.1 思路可以直接求出 {an} 的奇项数列通项与偶项数列通项,从而直接拼凑出 Sn,更为简单.
这些细节不需要死记硬背,最好的理解方式是 做相关习题,只需做五六道设问不同方向的这类问题,就明白哪种思路最简单了.
a1=1,anan+1=22n−1,求 an.
邻项积转隔项商.
因为对任意 n∈N∗,有
anan+1=22n−1因此
an+1an+2=22n+1下式除以上式得(显然 an=0):
anan+2=4因此偶数项是公比为 4,首项为 a2=a1a1a2=2 的等比数列.
a2n=2⋅4n−1,an=2⋅42n−1=2n−1.
而 n 为奇数时,n+1 为偶数,有 an+1=2n,因此 an=an+1anan+1=2n22n−1=2n−1.
因此,an=2n−1.
已知 a1=1,an+1={an+1,2an,n为奇数n为偶数,求 an.
先前的例子中,我们的操作是:
- 求出偶数项的递推式.
- 求出偶数项的通项.
- 以已知通项的 偶数项 为媒介,用 邻项和 / 邻项积 求出 奇数项 通项.
这个题其实也一样,只不过:
- 先前我们 邻项 → 隔项 地求出偶数项的递推式,这里需要换一种方法——递推两次.
- 先前我们用 邻项和 / 邻项积 求出奇数项通项,现在则是直接用递推式求解.
n 为偶数时,有 an+2=an+1+1=2an+1,因此 n 为偶数时有
an+2=2an+1上面这个操作就是 分段递推 转 隔项递推 的方式:按照递推关系 递推两次.
可以发现这个递推的通项可以用 不动点法 解出,两侧同时减去 −1:
an+2+1=2an+2=2(an+1)而首项 a2+1=a1+1+1=3=0,公比 2=0,
可知 {a2n+1} 为首项 3,公比为 2 的等比数列,a2n+1=3⋅2n−1,a2n=3⋅2n−1−1.
因此 n 为偶数时,an=3⋅22n−1−1.
n 为奇数时,n+1 为偶数,即 an+1=3⋅22n+1−1−1=3⋅22n−1−1,而 an+1=an+1,因此 an=3⋅22n−1−2.
因此
an={3⋅22n−1−2,3⋅22n−1−1,n为奇数n为偶数
已知数列 {an} 的前 n 项和 Sn,满足 a1=1,an+1={2an+1,3an+2,n为奇数n为偶数.
- (1)若数列 {bn} 满足 bn=a2n−1,求 bn.
- (2)求 an,S2n.
(1)当 n 为奇数时,an+2=3an+1+2=3(2an+1)+2=6an+5,an+2+1=6(an+1).
对任意 n∈N∗,有 a2(n+1)−1+1=6(a2n−1+1),而 a1+1=2=0,公比 6=0,
因此 bn+1=a2n−1+1=2⋅6n−1,bn=2⋅6n−1−1.
(2)n 为奇数时,an=2⋅62n+1−1−1=2⋅62n−1−1.
n 为偶数时,n−1 为奇数,an=2an−1+1=4⋅62n−1−1.
因此
an={2⋅62n−1−1,4⋅62n−1−1,n为奇数n为偶数a2n=4⋅6n−1−1,设 cn=a2n−1+a2n=6n−2.
则
S2n=a1+a2+a3+a4+⋯+a2n=c1+c2+⋯+cn=56n+1−6−2n
在基础页面我们就已经了解到给 {Sn} 求 {an} 只需对 {Sn} 做差分,即
an={S1,Sn−Sn−1,n=1n≥2
有的 {Sn} 算出的 {an} 可以合并,如 Sn=2n−1 对应 an=2n−1;
有的 {Sn} 算出的 {an} 不能合并,如 Sn=n2−3n+1 对应 an={−1,2n−4,n=1n≥2.
在算 {an} 的时候,应该按照 n=1 与 n≥2 分类讨论,最后来看是否能合并.给出一个在基础页面已经讲过的例题:
已知数列 {an} 的前 n 项和为 {Sn},且 log2(Sn+1)=n+1(n∈N∗),求 an.
条件变形得 Sn=2n+1−1.
当 n=1 时,a1=S1=3.
当 n≥2 时,an=Sn−Sn−1=2n.
因此
an={3,2nn=1n≥2
事实上,我们有另一个方法(大题中不能使用)可以直接通过看 {Sn} 的方式判断最后的 {an} 是否能合并:
- 如果 S(0)=0,则最后的两种情况 可以合并.
- 如果 S(0)=0,则最后的两种情况 不能合并.
这个结论从何而来?事实上只需观察 {Sn} 的表达式:
an={S1,Sn−Sn−1,n=1n≥2
两种情况可以合并,当且仅当 n=1 适合 n≥2 的式子,即 S1−S(0)=S1,等价 S(0)=0.
这个东西在大题中不能直接使用,然而:
- 遇到给 {Sn} 求 {an} 的题,就可以在心里算一下 S(0),判断 {an} 是否分段可以更加「心中有数」一些.
- 在填选中如果 S(0)=0,也意味着不用验证 n=1,直接 an=Sn−Sn−1 即可.
因此读者可以尝试养成看到 {Sn} 就尝试计算 S(0) 的好习惯.
已知 a1+2a2+3a3+⋯+nan=(2n−1)⋅3n,求 an.
令 bn=nan,则条件给出 {bn} 的前缀和 Sn=(2n−1)⋅3n.
(这一步在草稿纸上写或在心里想:S(0)=−1⋅30=−1,最终结果应当不能合并.)
n=1 时,b1=S1=1×3=3,a1=b1=3.
n≥2 时,bn=Sn−Sn−1=4n⋅3n−1,an=nbn=4⋅3n−1.
因此
an={3,4⋅3n−1,n=1n≥2(因为刚才算出 S(0)=0,这里就不用再判断是否可以合并了,一定是不能.当然也可以验证一下.)
除此之外:
- a1+21a2+31a3+⋯+n1an 给出了 {nan} 的前缀和.
- 2a1+22a2+⋯+2nan 给出了 {2nan} 的前缀和.
这里换元思想本质仍然是注意到式子中所有的 an 出现的 算术结构相同.因此 算术结构相同 的换元确实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思想.
给定 {Sn} 的通项,无论通项如何,{an} 的通项总能通过作差直接得到.
接下来的题目中,{Sn} 的通项均是未知的,而只给出有关 {Sn} 与 {an} 的一个混杂式.这类题有两个比较固定的解题策略:消 S 和 消 a.先来看 消 S.
{an} 前缀和为 {Sn},若 Sn=2an+1,求 an.
当 n=1 时,S1=2a1+1,即 a1=2a1+1,可知 a1=−1.
当 n≥2 时,
Sn=2an+1Sn−1=2an−1+1两式相减得 an=2an−2an−1,即 an=2an−1.
因此,{an} 是一个首项 a1=−1,公比 2 的等比数列,an=−2n−1.
消 S 的基本策略就是:
- 先讨论 n=1(更准确地说,是使得式中 Sn 的下标出现 1 的 n,如 Sn−1+Sn+1=2Sn 应该讨论 n=2),将 Sn 暴力展开为 an,解 an 的方程.
- 再讨论 n≥1,三步走:
- 将 Sn 与 an 的关系式向前递推一项,凑出 Sn−1.
- 将 两个关系式相减,消去 Sn,得到 {an} 的一个 递推式.
- 根据 {an} 的递推式求出 {an} 的 通项.
{an} 前缀和为 {Sn},已知 a1=−49,4Sn+1=3Sn−9,求 an.
n=1 时,4S2=3S1−9,即 4(a1+a2)=3a1−9,可知 a2=−1627.
n≥2 时,
4Sn+1=3Sn−94Sn=3Sn−1−9作差得
4an+1=3an即 an+1=43an.
注意这里的前提是 n≥2,因此这个条件只给出 {an} 从 第 2 项起 为公比 43 的等比数列.
注意目前为止 不能说 {an} 是等比数列!
注意到 a2=43a1,因此 {an} 为首项 a1=−49,公比 43 的等比数列.
因此 an=−4n3n+1.
n≥2 时:
- an=2an−1 可以给出 整个数列 {an} 为等比数列(即例题 6.3.1).
- an+1=43an.只能给出 第 2 项起 为等比数列(即例题 6.3.2).
因此做这种问题时,递推公式一定要联系 n 的范围一起看.
上面这个题 a1 与 a2 凑巧满足了比例关系.如果不满足的话,只能得到 {an} 从第二项起为等比数列,可写出 an(n≥2)的递推式,然后结合 n=1 的情况分段写.
另外,本题 还有一种做法,注意条件
4Sn+1=3Sn−9
是一个 只含 Sn 的式子.对于这类式子,还可以考虑求出 {Sn} 的通项,然后再用 {Sn} 的通项反算 {an}.上式中 {Sn} 的通项可用不动点法解出.
设正项数列 {an} 及其前缀和 {Sn},a3=7,an+12=6Sn+9n+1,求 an.
n=1 时,a22=6a1+10.
n≥2 时,
an+12=6Sn+9n+1an2=6Sn−1+9(n−1)+1=6Sn−1+9n−8作差得
an+12−an2=6an+9基本代数素养:遇到这种多项多次多项式优先考虑因式分解,而 因式分解的第一步是将等号一侧置空为零.
an+12−an2−6an−9an+12−(an+3)2(an+an+1+3)(an+1−an−3)=0=0=0由 an>0(题目给的条件)可知 an+an+1+3>0,因此 an+1−an−3=0.
即 an+1−an=3.这说明 {an} 从 第 2 项起 是公差为 3 的等差数列.
已知 a3=3,则对任意 n≥2,n∈N∗,有 an=a3+(n−3)×3=3n−2.
因此 a2=4,由 a22=6a1+10 可知 a1=1.
注意到 a1 适合式子 3n−2,因此 an=3n−2.
在 n≥2 时,上面的例题中给出的所有式子,都能通过 再向前递推一项,然后 作差 将 Sn 直接消去.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式子的 Sn 都能通过作差消去,如
an=2Sn−12Sn2
这个式子就无法通过作差消去 Sn.
此时就要换一种策略:消 a.考虑到 n≥2 时,an=Sn−Sn−1,有
Sn−Sn−1=2Sn−12Sn2
这是一个 纯 {Sn} 式,因此可考虑直接从这个递推式算出 {Sn} 的通项.
已知 {an} 及其前缀和 {Sn},an=2Sn−12Sn2,n∈N∗,n≥2,若 a1=1,求 an.
首先注意到本题的递推式本身就不保证对 n=1 成立,因此直接讨论 n≥2 即可.
n≥2 时,
Sn−Sn−1=2Sn−12Sn2这里可以去分母,但笔者会选择 移项,将 Sn 移至右侧,可以让 Sn 在一边,Sn−1 自己在另一边,更符合递推式的结构.
Sn−1=Sn−2Sn−12Sn2=2Sn−1−Sn这个类型在无提示构造法页面讲过,处理策略是对等式两侧 取倒数:
Sn−11=Sn1−2Sn=Sn1−2即
Sn1−Sn−11=2该式对 n≥2 恒成立,由于是 n 与 n−1 的关系,因此可以描述整个数列(而不是从第 2 项起).(这句话不用在卷子上写出)
因此 {Sn1} 为首项 S11=a11=1,公差为 2 的等差数列,
有 Sn1=1+2(n−1)=2n−1,即 Sn=2n−11.
(注意到 S(0)=0,可以预测到结果 {an} 分段).
求出 Sn 后可以用题目给出的递推式 an=2Sn−12Sn2 计算 an,也可以用 Sn−Sn−1 计算 an.观察一下,这里应该是后者更简便.
n≥2 时,an=Sn−Sn−1=−4n2−8n+32.
因此答案为
an=⎩⎨⎧1,−4n2−8n+32,n=1n≥2
刚才我们系统梳理了给 {Sn} 求 {an} 的解题策略.前缀积与前缀和是同理的,当给定 {an} 的前缀积 {Tn} 与 {an} 的关系时,上面的套路与策略都要学会灵活使用:
- 给定 {Tn} 的通项,则 an=Tn−1Tn 直接得到.
- 给定 {Tn} 与 {an} 的关系,可以考虑:
- 通过 向前递推一项 再 作比 的方式 消去 {Tn}.
- 通过 an=Tn−1Tn 消去 {an}.
最后,{an} 不分段等价于 T(0)=1.
已知数列 {an} 的前缀和为 {Sn},{Sn} 的前缀积为 {bn},若 Sn2+bn1=2,求 an.
乍一看 {bn} 是一个 前缀和 的 前缀积,两层嵌套,如果考虑直接硬做显然不合适.
但是当我们以更高的视角看这个题目,就会发现题目的本质其实是:
给定数列 {Sn},设其前缀积为 {bn},若 Sn2+bn1=2,求 {Sn} 的差分.
如果 {Sn} 可解,则 {Sn} 的差分直接做就行,因此这里只存在一个 前缀积 {bn} 与原数列 {Sn} 的关系,模仿先前的策略思考.
对 Sn2+bn1=2 这个式子处理,消 {bn} 更容易还是消 {Sn} 更容易呢?
- 消 {bn}(前缀积):向前递推一项得 Sn−12+bn−11=2,两式作比形式不好,无法消 {bn},放弃.
- 消 {Sn}(原数列):只需利用 Sn=bn−1bn,这里替换一下发现很可做.
那就使用后者做.
显然 Sn=0,bn=0.
当 n=1 时,S12+b11=2,即 b12+b11=2,解得 b1=23.
当 n≥2 时,有 Sn=bn−1bn,因此
Sn2+bn1bn2bn−1+bn12bn−1+1bn−bn−1=21=2=2=2bn而 b1=23,可知 {bn} 是一个首项为 23,公差为 21 的等差数列,bn=23+21(n−1)=2n+2.
(注意到 b(0)=1,可以预测到 {Sn} 不分段.)
知道 {bn} 后可以考虑用 Sn2+bn1=2 或 Sn=⎩⎨⎧b1,bn−1bn,n=1n≥2 来求 {Sn},
无论如何最终的结果是(中间步骤省略):
Sn=n+1n+2(注意到 S(0)=0,可以预测到 {an} 分段.)
n=1 时,a1=S1=23.
n≥2 时,an=Sn−Sn−1=n+1n+2−nn+1=−n2+n1
因此
an=⎩⎨⎧23,−n2+n1,n=1n≥2